法院判决书下来如果对方是残疾人要不要进去坐牢?
- 文章来源:湖北全品律师事务所
- 时间:2024-10-08
根据现行法规规定,若涉及的残疾类型为智力障碍(即智障者,俗称“精神病人”),则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在我国的刑法典中,仅有未年成年人与精神病人才可能获得无罪判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满14岁但尚未达到16岁年龄段的人群,如果他们触犯了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他人至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以及投毒等严重犯罪行为,将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然而,针对精神病患者在无法分辨自身行为或无法控制自身行为导致产生损害结果的情况下,经过法定程序的鉴定确认,法律不应对此进行刑事制裁。但是,此类人士应由其家属或监护人实施严格的监管并提供必要的治疗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
【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院判决书生效日期怎么样计算?
一、关于法院判决书生效日期的计算原则如下所述:
1、民事判决书(1)在民事类别的判决书中,若属于初审裁判结果(需排除最高法院的初步判决),则在送达至当事人之日起的十五日之内如无人进行反对上诉,则视为生效;
(2)而对于二审或最高法院的初次审判的判决书来说,自二审裁决依法宣告并送达到相关权利人均已确认无疑之刻起,便正式生效。
然而若裁决书最终被裁决无效,该裁决便无法产生约束力。
2、刑事判决书(1)在针对一般刑事违法案件的初审程序结束后,自判决书送达给当事人之时次日起十天内,应为法定上诉期。
在此期间,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尚处于待定状态。
若在上诉期内未出现上告或抗议的情形,则上诉期末日即为判决生效日期。
(2)至于二审案件,如经二审裁定确认了此前的原判决,那么这一经过二审程序裁定的文书将被视为终审裁定,自其送达相关人员之日起即刻生成法律效应。
自此项裁定生效之日,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将由先前的待定状态转换成生效状态,此时这部份的一审判决便正式生效。
二、在民事案件领域,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作出的首轮判决有异议且希望提出上诉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至自己之日起到十五日有效期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同样的,作为当事人也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到十日的期限内向上级人民法院进行上诉。
三、而在刑事案件方面,不服裁决的上诉及抗诉期设定为十天,而不服判决的上诉与抗诉期则设为五天,提交的日期均自收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次日本天起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法院判决书不承认怎么判?
若您对法院所做出的判决并不认同,可以依据以下几种合法途径进行维权:首先,在判决正式送达至您手中后的十五个自然日内,您有权向作出判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申请。然而,提出上诉必须具备特定且合理的原因,例如,能否判定相关事实存在重大误解或者实际应用法律不当等等。其次,倘若上诉期限已逾期,此时您仍可尝试申请事例再审。然而,再审程序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定,通常情况下要求申请者能够提供充分的新近证据以推翻原有判决结果,或者证明原判决所认定的关键事实系虚假捏造等法定情形。此外,如果您认为审判人员在审理事例过程中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违法违规行为,您还可以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总而言之,对于法院的判决,我们不能擅自采取任何非法手段进行抵制,而应该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之内,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院判决书下达后,若被告方为残疾人,是否执行刑罚需视情况而定。若被告为智力障碍者,则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岁但尚未达到16岁的人群,若犯有严重罪行,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精神病患者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身行为导致损害时,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法律不予刑事制裁,但应由家属或监护人严格监管并提供治疗。